一般认为此经起源甚早,并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陆续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广泛流行,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前已出版5种校订本。
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原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1082年书写的梵文贝叶写本,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优美,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在基尔基特地区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抄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比较古老。在新疆喀什噶尔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从字体上看,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
另外,在新疆还发现有和阗文的译本。
梵文《妙法莲华经》
梵文《妙法莲华经》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经共有汉译、藏译等的全译本和部分译本的梵汉对照、梵文改订本等17种。除后秦鸠摩罗什译的7卷28品,为后世广泛流传者外,尚有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为《添品妙法莲华经》[4]7卷27品。一般认为此经起源甚早,并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陆续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广泛流行,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前已出版5种校订本。
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原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1082年书写的梵文贝叶写本,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优美,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在基尔基特地区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抄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比较古老。在新疆喀什噶尔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从字体上看,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
另外,在新疆还发现有和阗文的译本。
梵文《妙法莲华经》
梵文《妙法莲华经》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经共有汉译、藏译等的全译本和部分译本的梵汉对照、梵文改订本等17种。除后秦鸠摩罗什译的7卷28品,为后世广泛流传者外,尚有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为《添品妙法莲华经》[4]7卷27品。一般认为此经起源甚早,并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陆续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广泛流行,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前已出版5种校订本。
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原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1082年书写的梵文贝叶写本,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优美,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在基尔基特地区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抄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比较古老。在新疆喀什噶尔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从字体上看,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
另外,在新疆还发现有和阗文的译本。
梵文《妙法莲华经》
梵文《妙法莲华经》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经共有汉译、藏译等的全译本和部分译本的梵汉对照、梵文改订本等17种。除后秦鸠摩罗什译的7卷28品,为后世广泛流传者外,尚有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为《添品妙法莲华经》[4]7卷27品。一般认为此经起源甚早,并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陆续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广泛流行,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前已出版5种校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