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笑道:“这铁盒里面只怕也不会有什么东西。”说着打开铁盒。众人的目光都聚焦着铁盒上。借着烛火的微光,里面果然空无一物。众人你看看欧文,我看看你,神色都都讶异。
却听润林突道:“佩服,苏大人果然慧眼如珠。这铁盒便是我刚才扔进坑里的。根本没有什么藏宝图,只是我跟大家开的一个玩笑而已。”
众人怒目瞪视着润林。连宝山也感到受了蒙骗,满脸怒容。
润林却不为所动,续道:“大人面前,小的不敢诳论。日间,净安大师已跟苏大人讲过了钱家宝藏的故事。还提到二十年前,杭州府有人寻得宝藏。大人可知此人是谁?”
苏轼早已猜到,却道:“愿闻其详。”
润林朗声:“便是家父。”众人本来早知道这一节,但戚润林亲口在苏轼面前说出来,还是吃了一惊,一时都不知道润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苏轼仔细打量起戚润林,心中暗道:此人确是不简单啊。
润林对众人的反应似乎很满意,道:“二十年前,正是家父在山中采药时,无意间撞破了这个天大的秘密。拜上天所赐,我家也自此发迹,有了今日这般光景。”众人一声不响,凝视着戚润林。
“不过,几十年来,家父口风很严。从未向任何人吐露过关于宝藏的只言片语。即便是对我们兄弟俩,也从未吐露过半个字。想来,家父是怕我们知道了秘密,招惹杀身之祸。不过,昨晚家父却不得不将这个秘密吐露给了我们兄弟。”
净安担忧地问道:“令尊是老衲的故友,戚老先生偶染贵恙吗?”
润林黯然道:“昨夜,家父仙逝而去,临终前将这个宝藏的秘密交给了我。大人请看,这本经书就是寻找宝藏的关键所在。”从怀中取出经书,“宝藏就藏在这其中,只要解开经书之谜就能找到宝藏。”
众目齐盯着经书,神色各有不同,有的疑惑、有的垂涎、有的愤怒、有的淡然。
润林又道:“家父原本将这经书留下来,是要我们兄弟俩继承这宝藏。不过在下也想过,这宝藏本非我家之物,能偶遇已是极难得的缘分。要想永远占有却是不妥,何况我们家也并不缺钱,家父勤苦半生,为我兄弟俩置下偌大的家业。只要勤守这份家业,我兄弟俩也温饱有余。人再富有,吃的不过是一碗饭,睡的不过是一张床。古人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宝藏对我兄弟只怕也并非有什么好处,说不得,到最后还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今日苏大人在场,众位朋友做个见证。我兄弟俩要将这宝藏全部捐献给府衙。苏大人,请收下经书。”
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料不到润林竟然会捐献宝藏。
苏轼也是一怔,随后赞道:“贤侄少年,竟然深明大义,实在是难能可贵。好,我便代表府衙受领。这宝藏本是从百姓中搜刮而来,我定妥善处置这些宝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润林笑道:“那就是最好了。了此心愿,我们兄弟俩也少了一个大负担。”
净安双掌合十:“阿弥陀佛,近百年来,为这宝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人有戚公子这般胸襟。公子年少便颇有慧根,能看淡名利,将来必有一番大作为。戚老施主在九泉之下也会倍感欣慰。”
众人见事已至此,虽然心里极不情愿,不过面子上不甘落后,纷纷表示此举最妥。对润林的大义也是极尽赞许之能事。润林自是谈笑自若,宝山却一直阴着脸,一句不说。
打道回府,众人沿着来路返回法缘寺,心中各有滋味,除了润林谁也没想到结果竟是如此。一众人来到木板桥处,准备过桥,此时天上突然落起了雨点,毛毛细雨虽不大,却把带来的几只灯笼中的烛火全浇灭了。夜空中本来乌云沉沉,暗无星光,此时四下更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众人登时有些慌乱。
漆黑中苏轼喊道:“大家不要乱动。此处离法缘寺已不远。过了前面的木桥,就是石板路了,沿路就可回到寺中。”
一个声音道:“这桥面湿滑,长满绿苔,没有烛火可不好过。脚下一不留神踩空,就要跌下山涧。”是金昌的声音。
苏轼吩咐道:“祥叔,你寻一下木桥的方位。”
苏祥应声。伸手在四周摸了一遍,触到一支树枝,折了下来,用来探路。脑中依稀记得刚才烛火熄灭时,桥的方位。用树枝不停点探。少顷,终于找到木桥所在,喊道:“少爷,木桥找到了。在这里。”
苏轼又命众人手拉手,小心往桥边移去。泥路虽湿滑,但是众人携手,互相搀扶,走得又谨慎,终于到了桥边。
苏祥大声喊道:“少爷,这桥不稳,我先过去接应你们。”
“好。千万要小心。”
苏祥施展轻身功夫“蜻蜓点水”,脚尖只点了两下桥面,身子已跃过木桥,落在对岸,喊道:“少爷,你们脚下小心,这木桥朽腐多时。不可同时承载多人,你们两两搀扶,过完一对,再过一对。”
苏轼点点头:“祥叔所言极是,此桥危矣,大家互相搀扶着过桥。”
黑暗中,各人互相摸索,寻觅着过桥的伙伴。然后一对对过桥。苏轼等到众人都安全过桥,也正准备上桥,一个声音道:“苏大人,老衲来陪你过桥。”正是净安的声音。
苏轼循着声音伸手过去,果然摸到一个宽大温暖的手掌,叮嘱道:“大师,脚下留神。”两人缓缓上了木桥,一步步移动。那木桥并不很长,只两丈来许,两人谨慎迈步,来到桥中。一阵山风突然刮过,苏轼脚下踩空,半个身子悠忽倒向山谷中。净安急拉扯住苏轼:“大人小心。”一扯之下重心又回到桥面,苏轼不由惊出一身冷汗,暗道:“好险。”
苏祥听到喊声,急道:“少爷,我来扶你。”
苏轼忙道:“不必了,这桥承受不了太多人的重量,我和大师能过去。”两人轻移脚步,终于来到对岸。却听后面“咔”一声脆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