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科索夫斯基赶回苏希尼奇时,在指挥部的院子里,见到了一辆奇怪的装甲车。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这辆装甲车既没有履带也没有车轮,只有四个撬板支撑着车身,而且尾部还有螺旋桨。
正当罗科索夫斯基和马利宁围着这辆装甲车打转时,洛巴切夫从里面走了出来,笑着说:“司令员同志,你回来了,一路还顺利吗?”
罗科索夫斯基头也不回地说:“嗯,我回来了。”他说完这句话以后,就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装甲车,怎么看起来这么奇怪啊?”
“报告司令员同志,”身体忽然响起了另外一个熟悉的声音:“这是我奉命给您带回来的自动雪橇。”
“这就是自动雪橇?”罗科索夫斯基瞪大眼睛盯着面前只有四个撬板的装甲车,扭头吃惊地问站在身后的马克西缅科:“你们就是用这种雪橇,把占领中转站的德军消灭了?”
“没错,司令员同志,就是这种雪橇在在今天的战斗中,将德国人打了一个落花流水。”简单地向罗科索夫斯基介绍了一下战斗的经过,他意犹未尽地叫过一名上士,吩咐道:“上士同志,看来我们的司令员对自动雪橇很有兴趣,你给他详细地介绍介绍吧。”
马克西缅科的话音刚落,一名戴着坦克兵帽,穿着白色伪装服的上士,便走到了自动雪橇前,开始向罗科索夫斯基他们科普起来:“各位指挥员同志,你们所见到的是我军最新研制成功的NKL-26装甲自动雪橇,这是一辆采用双人车组的雪上机动平台,车体为全封闭木制结构设计,整体呈箱形,前后分为驾驶舱和载员舱两部分。车顶带护盾可以做300度环向射击的7.62毫米机枪,由坐在后排的成员操作。
车体的四周是以弹簧独立悬挂的滑撬,滑撬组件分别由撬体、支撑杆、转轴以及弹簧悬挂装置构成,前后两组滑撬可实现差动转向。撬体横截面为独特的T型,由坚固的硬铝制成。”
听到这里,马利宁忍不住插嘴问道:“上士同志,我想问问,这种雪橇的时速是多少,最大行程有多远?”
上士不认识马利宁,他快速地瞥了一眼马利宁的军衔,随后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上校同志,雪橇在满油状态下,时速可以达到25-35公里,最大行程为160公里。”
“上士同志,”罗科索夫斯基等上士说完后,也抓紧时间问了一句:“这种车辆的操作方便吗?”
“司令员同志,雪橇的操作非常方便。”上士说着打开了车门,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后,礼貌地说:“您请看,这就是雪橇的操纵装置。”
一群人围在车门附近,探头探脑地朝里面看,把驾驶舱内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上士还在一旁不断地讲解着:“大家请看,这是和汽车一样的方向盘,点火开关、启动机按钮、燃油压力表…前撬刹车、后撬刹车…”
“上士同志,我还有一个问题。”罗科索夫斯基将驾驶舱和后面的载员舱都看完后,饶有兴趣地问:“这种自动雪橇能在低温严寒的天气下随时启动吗?”
“可以的,司令员同志。”上士点着头肯定地说:“据说在设计时,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考虑到这种车辆要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作战,因此特别要求改进版的NKL-26装甲自动雪橇,能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下随手启动。为此,工程师们特意为自动雪橇额外加装了蓄电池、启动机以及低温启动预热器,这样,驾驶员能够像驾驶普通汽车那样,在驾驶室内将点火开关转到起动位置,便能够很容易地将引擎发动起来。”
“等一等,上士同志,我刚刚好像听你提到了改进版。”罗科索夫斯基接着问道:“我想知道早期的车型是什么样的?”
“早期的车型叫NKL-16自动雪橇,主要是一种雪地运输工具,而并非一种作战平台,所以对火力与防护性能基本未做任何考虑。”
马利宁等上士说完后,皱着眉头问道:“上士同志,这辆自动雪橇是木制结构的,那么在战斗中不是很容易被击毁吗?”
上士走到车前,用戴着手套的手拍拍正面的装甲,向大家解释说:“为了使雪橇能够具备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力,这块1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被以60度的角度,置于车体的正面,从而为雪橇内的乘员提供有限的防护手段。”
在了解完自动雪橇的性能参数之后,罗科索夫斯基满意地点了点头,扭头问站在一旁的马克西缅科:“上校同志,不知道上级给我们配备了多少自动雪橇啊?”
“14辆,”马克西缅科连忙回答说:“上级给我们配备了14辆自动雪橇。”
“什么,只给我们配备了14辆?”罗科索夫斯基瞪大眼睛望着马克西缅科,用难以置信的声音问道:“也就是说,你们只用了28人,就消灭了德军两百多人?”
“司令员同志,我们出动的可不止28人。”马克西缅科笑着回答说:“您瞧,雪橇的四个撬板上都能站人,我另外派出了五十多名战士,让他们站在撬板上,手抓住支撑杆,跟随自动雪橇连一起出击。等到了地方以后,他们再从撬板上跳下来投入战斗。”
马克西缅科的话一说完,立即就引起了周围指挥员们的议论纷纷,大家都对他所采用的这种快速推进战术表示了赞同。马利宁还感慨地说:“要是上级给我集团军多配备点这样的自动雪橇,我们就能组成一支快速集群,深入德军的纵深作战。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他们就是想追也追不上,只能干瞪眼。”
马利宁的话,引起了大家善意的哄笑声。洛巴切夫见罗科索夫斯基冻得满脸发紫,依旧停留在自动雪橇旁看个不停,连忙走过去劝说道:“司令员同志,外面太冷了,我们还是先进群吧。”
听到洛巴切夫的提醒,罗科索夫斯基才注意到院子里连指挥员带警卫员,居然挤了三十几个人,很多人虽然被冻得在原地不停地跺脚,但依旧兴致勃勃地看着停放在院子中间的这辆自动雪橇。
“指挥员同志们,外面太冷,我们都回指挥部去吧。”罗科索夫斯基招呼了大家一声,便率先走进了建筑物。
等到集团军司令部的主要成员都到齐以后,罗科索夫斯基开始谈自己的感触:“指挥员同志们,从大反攻开始到现在,德军被我军向西击退100—350公里。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全部以及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各一部宣告解放。”说到这里,他有意停顿了片刻,用沉重的语气说道:“虽然莫斯科城下大反攻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军的战略态势。不过就整体而言,我军的战役组织与实施仍然显得极为笨拙。特别是主要的坦克部队仍然被以坦克旅或坦克营为单位分散配属给各步兵师,用来直接支援步兵突破,只有少数被用来组成快速集群的基本力量。
由于坦克不足,在我们所实施的大反攻中,绝大多数的‘快速集群’主要是由骑兵与滑雪部队,再加上少数空降兵组成,这种部队虽然有一定的机动力,但火力与防御力明显不足,面对敌军的反冲击和坚强防御,往往是无能为力,甚至还会遭受严重损失。多瓦托尔将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牺牲的。”
见自己提到了多瓦托尔,在场的指挥员表情都变得严肃起来,他便及时地将话题一转:“不过现在好了,我们有了这种自动雪橇,那么在雪地作战时,机动性和战斗力就能得到大大地提高。就像今天发生的这场战斗,我们只用了不到敌人数目一半的兵力,就将这支偷袭我军后方的滑雪部队消灭了。”
听罗科索夫斯基提起今天进行的这场一边倒似的战斗,大家又重新变得兴奋起来。特别是副司令员扎哈罗夫还信心十足地说:“只要上级再给我们配备一百辆这样的自动雪橇,我相信以我集团军的实力,将战线再向西南方向推进一百公里,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没错没错。”扎哈罗夫的话刚说完,奥廖尔就补充说:“我们可以采取20辆为一队的方式,分路冲向德军的防御据点后方,切断他们脆弱的后勤补给线,迫使他们从现在占领的区域撤出去。”
“参谋长,你是怎么看的?”罗科索夫斯基等两人说完后,把目光投向了马利宁,试探地问道:“也和他们两人的想法一样吗?”
马利宁点了点头,肯定地说:“是的,司令员同志。以我军现有的实力,要想从正面发起对德军的进攻,一是拖的时间长,二是付出的伤亡也不会小。假如真的像他们两位说的那样,通过自动雪橇分队去切断德军的补给线,那么这些据点里的敌人在物资断绝后,就只能选择撤退,这样我们就能以最小的伤亡,收复这些村庄和居民点。”
“既然你们三人的意见已经统一,那么就去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罗科索夫斯基抬手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补充道:“我给朱可夫打个电话,看还能从他那里弄到多少自动雪橇。”
朱可夫知道第16集团军的一个中转站被德军占领的事情,他之所以迟迟没给罗科索夫斯基打电话,是因为别的地段出了问题,有弗拉索夫指挥的第20集团军,在连续突破了沃洛科拉姆斯克和沙霍夫斯卡娅方向的德军繁育,进抵格扎茨克地域后,陷入了德军的合围。
听到是罗科索夫斯基的声音,他立即不耐烦地问:“罗科索夫斯基同志,听说你集团军右翼的一个物资中转站被德军占领了,怎么样,你打算什么时候派部队去将那里夺回来?”
“大将同志,”罗科索夫斯基听到朱可夫这么说,先是一愣,随后得意地宣布说:“我给您打电话,就是想告诉您,被敌人占领的中转站,已经被夺回了。那支两百多人的德军滑雪部队,已经被我军全歼。”
“敌人被你们全歼了?”朱可夫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的意外:“不知道你的部队伤亡了多少人?”
罗科索夫斯基轻松地回答说:“我军只付出了牺牲4人负伤11人的代价,就轻松地歼灭了占据中转站的敌人。”
“什么,只付出了这么小的代价?”朱可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他的经验,要从敌人的手里夺回丢失的中转站,至少苏军要付出两三百人甚至更大的代价,而且战斗至少要进行一两天。怎么可能在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此迅速地收复中转站呢?因此他觉得有必要要将这件事搞清楚:“你给我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大将同志。”罗科索夫斯基如实地向朱可夫报告战况:“我们的反攻部队,是搭乘自动雪橇快速地接近敌人的阵地,没等敌人回过神来,我们的雪橇已经冲到了他们的面前,上面是14挺机枪同时开火,将敌人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都丢下武器到处乱跑一气,最后活着的都当了我军的俘虏。”
“罗科索夫斯基同志,假如我没有记错的话,我好像只给你们分配了14辆自动雪橇,最多只能搭乘28人,怎么可能消灭差不多十倍的敌人呢?”
针对朱可夫的疑问,罗科索夫斯基笑着解释说:“是这样的,除了自动雪橇的两名乘员后,我们每车还另外搭载了四名战士,他们站在雪橇板上,手抓住固定撬板的支撑架,随雪橇快速地赶往战场。等到了地方以后,他们再从撬板上跳下来投入战斗。”
朱可夫听到这里,对罗科索夫斯基他们如此合适地运用自动雪橇的方式予以了肯定。罗科索夫斯基趁热打铁地问:“朱可夫同志,不知道您还能给我们再提供一批这样的雪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