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级的设计不能不说先进,可问题也同样明显。
在南通造船厂提交设计书的时候,海军就有点不满,这就是该级快速战斗支援舰的载货能力太差,难以为一支舰队提供弹药补给。
看到这个问题的,还有参与了建造工作的台南造船厂。
在海军还没有下达新的设计任务前,台南造船厂就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尽量保持30节的航行速度,以及至少16000海里的续航力的情况下,将载货量提高到20000吨以上,同时尽量控制建造成本,以获得海军的青睐。
以当时的情况,满载排水量必须控制在40000吨以下,才能尽量控制住成本。在此标准之下,还要达到其他指标,这几乎是没有人敢相信的,甚至连一些大型造船厂的工程师都认为办不到。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台南造船厂创造了奇迹。
七十三年(41年)年底,“秦”级还在建造中的时候,海军就下达了新的设计要求,台南造船厂第一个拿出了设计方案,而且很快得到了海军的认同。
当时,台南造船厂最大的“秘诀”就是,尽量采用民用船舶的技术。
也就是说,在战舰舰体上,只要能够达到海军的要求,就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民用设备,而不是军用设备。另外,战舰的生存能力也按照民用船舶的标准来制订,而不是采用战舰的标准。如此一来,不但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还大大减少了排水量。
另外,利用节约下来的成本,可以采购更先进的动力设备,从而在不增加动力设备重量的情况下,提高了输出功率,使其能够在满载时达到30节的航行速度。而更先进的动力设备,其耗油率也更低,在保证相同的续航力的情况下,载油量有所降低,从而腾出了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的货物。
当然,这一设计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
比如,在民用船舶生存能力的基础上,安装自卫用的舰炮有何意义?
只是,海军最终力排众议,认为台南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完全可行。
毕竟,对于装载了成千上万吨弹药的船只,要求其达到战舰的生存能力,这是完全不现实的。快速战斗支援舰就是流动的弹药库,而且完全不可能在每一座弹药库外都敷设战列舰那样的厚实装甲,因此谈论生存力没有任何价值。
快速战斗支援舰要想在战场上生存下来,就必须避开敌人的袭击舰与破交舰,或者利用速度摆脱敌人。而为其装备自卫用的舰炮,不是用其击沉敌人的袭击舰,而是用其吓阻敌人的袭击舰,争取到逃跑的时间。
实际上,这样的战例并不少。
在150毫米舰炮的威胁下,一般的袭击舰都不敢贸然逼近快速战斗支援舰,而只要袭击舰的反应有所迟疑,快速战斗支援舰就能凭借其丝毫不差的速度逃之夭夭。即便遇上了敌人的破交舰,快速战斗支援舰也能利用其强大的持续高速航行能力而逃出敌人的魔爪。
另外,在完成补给任务,返回港口的航程中,因为排水量骤减,快速战斗支援舰的航行速度往往能够超过三十节,最快的甚至能够达到三十六节以上。在此情况下,别说一般的袭击舰与破交舰,即便是战争中期出现的大型巡洋舰也只能望洋兴叹。
当然,要确保不被敌人干掉,还得有一个先决条件:提前发现敌人。
为此,台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装备雷达,而且是两部雷达,以便其在经过有敌舰活动的海域时,能够始终有一部雷达处于工作状态,不间断的监视周围的海域。
只是,在采购的时候,考虑到成本问题,帝国海军并没有立即为其采购雷达,而是在后期改进的时候为其安装了雷达。
综合审定之后,帝国海军在七十四年(42年)四月份的时候下达了八艘的采购订单。按照以往的命名原则,海军将其命名为“汉”级,其番号为109到116。随后,在四家造船厂有更多的船坞之后,海军由先后下达了二批共24艘的订单,最终使得“汉”级的建造数量达到了32艘,使其成为了帝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9850吨,满载排水量:46550吨;总长:2438米,水线长度:2384米,型宽:287米,空载吃水:72米,满载吃水:98米;定员:624人。
锅炉:4台七十四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四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7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满载时30节,半载时33节,空载时36节,续航力:16000海里16节。
武备:4门150毫米舰炮。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14000吨,淡水:5000吨,食物1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500吨。
很明显,“汉”级的栽货能力不但超过了“秦”级,还超过了“大节气”级。
另外,从货物分配上,还能看出,随着战争的发展,帝国海军提高了对弹药等战斗类货物的重视,降低了对食物等生活类货物的要求。换句话说,舰队官兵的生活待遇肯定降低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战争不是享乐,官兵出海是为了作战,而不是去旅行。另外,帝国海军官兵的待遇水准一直偏高,在战争时期适当降低一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汉”级的出现,也最终影响到了海军舰队的编制。
“大节气”级是按照同时为2艘战列舰,4艘轻巡洋舰与8艘驱逐舰提供补给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即便在大多数时候,战舰不会在打光了所有弹药之后才进行补给,可是以“大节气”级的载货能力,很难同时为一支拥有4艘战列舰的舰队提供弹药补给。如此一来,帝国海军要想为一支这种规模的舰队提供支持,往往得同时出动两艘“大节气”级,而两艘“大节气”级的载货能力又超过了为这种规模舰队补给的一般需要,存在着很大的浪费。
“汉”级的载货标准就是按照同时为4艘战列舰,8艘轻巡洋舰与12艘驱逐舰提供弹药补给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因此,只需要一艘“汉”级就能完成所有的补给需求。这样一来,在实际使用中,一艘“汉”级的效率几乎相当于二艘“大节气”级,或者相当于三艘“小节气”级与“秦”级。
正是如此,到七十五年(43年)的时候,随着“汉”级逐渐服役,帝国海军作战舰队的编制一般以4艘战列舰为核心,如果要参加更大规模的战斗,则以6艘,或者8艘战列舰为核心。如此一来,在第一套编制时,只需要动用1艘“汉”级,第二套编制时,则出动2艘“大节气”级,或者三艘“小节气”级,而在第三套编制的时候,则动用2艘“汉”级,或者4艘“小节气”级。
因为“汉”级的数量最多,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汉”级的应用也最广泛。
由此可见,虽然“汉”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只是后勤保障舰艇,但是对帝国海军的战术产生了很多作战舰艇都难以企及的影响。
毫无疑问,“汉”级为帝国海军战胜敌人所立下的功劳,不在任何战舰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