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也发表看法,说:“我们做具体工作的更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帮助,讲点古代人喝茶的故事,有宣传作用,对具体问题不起作用,时间长了大众失去兴趣了。”
说到这里袁晨又想到保险公司茶礼品的事情,到底选择哪款红茶还是定不下来,这些事情更需要专家的意见,但显然武老师哪类人是没有能力提供建议的。想来也是可悲,号称传播茶文化,但没有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林总说:“把机构的钱花了,把大家的兴趣搞没了,自己挣钱小钱,就是武老师这种人干的事情。”
“今天你们几位喝这款野生红茶,要推广吗?还是参加斗茶比赛。”袁晨问。
王雪峰说:“我呀,想在社会上推广这款野生红茶,做个项目。我们是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款茶品质不错,种植过程中也没有使用农药化肥。”
“真巧,我的同事也在马连道找到这款茶,想卖给保险公司,要过节了,保险公司送茶礼品,维护客户关系。。。。可是。。。”袁晨不知道该说啥了。
这款茶不错,最大的难点是口味不适合普通大众,口味如果不调和,推广起来会很难。
“我们考虑拼配这款茶,最为初期推广方案。同时,通过茶叶研究会的支持搞宣传,办讲座让大众重新理解茶文化。”林总说。
“现在武老师就是茶叶研究会的副会长,他和咱们理念不同,我们搞活动很难获得到支持,幸好赵先生支持我们,如果赵先生到任期了,下届武老师当选会长,我们就更难得到研究会的支持了。”关明说。
“他必然抱着他那套很教条的理念不放,茶文化只会距离大家越来越远。”王雪峰。
“研究会似乎是个很虚的机构,能产生什么实际作用吗?”袁晨不理解。
王雪峰:“研究会有用,做活动,打广告,当背书,还有研究会的专家头衔,在社会上还是有宣传作用的。你像上次茶博会的论坛,有些人就是看重了武老师的名气才参加的。那天活动之后,还有人追着找他合影。。。。各个行业都类似,圈子以外的人不明就里,不知道他的实际水平,还挺认可他的。一个人的名气也是资源。而且武老师也出过茶文化方面的书。”
“十月份,研究会有个评茶比赛,这次是网络直播,要是在比赛拿到名次,这款野生红茶也参加比赛。”林总说。
“这样我最支持了,全网直播,他们就没办法搞其他操作了。上次的评茶比赛,我就很怀疑私底下有事情。这位武老师就是什么火就干什么。上次他极力支持那款云南普洱茶得奖,我就感觉没那么简单。”王雪峰说渴了,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得奖以后,那个厂家大肆宣传,还请武老师去茶厂参观,请武老师免费旅游了一圈,在云南待了一个月。你说这样的获奖产品有啥说服力。”
近些年普洱茶确实火爆,袁晨也做过一点普洱,对倚邦普洱茶有了解。而且袁晨心里对“草根出身”的倚邦普洱茶印象颇佳。
在云南以倚邦为代表的车里澜沧江东岸茶山所出之茶叶,在明代才拥有了自己的名字“普洱茶(普茶)”。而且还首次加入了全国茶马互市体系,成为边销茶中的一员,成为边销茶中的一员。
尽管在明代至清初,普洱茶仅是边销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普洱茶已风靡云南全省,成为规模化的商品。出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况,并形成了“蒸而成团”的传统。追溯普茶初兴之地,当数滇南重镇倚邦,但此时倚邦的制茶工艺仍落后于内地,尤其是杀青不足,不免“草气”,被汉族士绅视之为仅比饮水好些,很受歧视。
雍正、乾隆两朝的倚邦是倚邦全盛之世,茶山政治中心,茶业、商贸、文教都独步江东。汉人不断迁入,逐步成为植茶、制茶的主力,茶业规模与品质都得到质的提升。
后来,普洱茶的工艺实现了一次大飞跃。由于凭借阿萨姆树种先天的优势,运用了适宜工艺的普洱茶,已获得“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名誉。在士绅阶层中,重口味的普洱茶与清逸的龙井并为双峰。
也算是茶叶品类里面一段“草根逆袭”的案例。
“那个茶我喝过,比赛的时候我也在现场,茶的底子还可以。参赛时,武老师的学生冲泡的手法不好,也可能那位学生太紧张了。当场就几位专家不太满意。”林总呼应王雪峰的话。
“我感觉名次上会落后。武老师要求专家评选组协商之后,再公布结果,那款普洱茶是第二名。”林总。
“私下搞小动作,得第一名,太显眼了,结果呢,给整了一个第二名。搞得大伙儿议论纷纷。我也是研究会的会员兼常务理事,能不知道这点是吗?没有不透风的墙。”王雪峰说。
“武老师建立自己的人脉体系,云南普洱茶是大品类,武老师必然想找可以合作的云南茶商,扩充自己的版图。在学术方面他也想培养自己的传承人。”关明老师说。
“那家茶商我知道,在bj有门店,我还去过呢,当时想进入bj市场,在圈子里混知名度,就找到武老师了,就凑合在一块了。”王雪峰说。
“以后有机会,我也去那家店里看看。”林总。
小侯进屋了,他头上冒着细汗,穿着蓝色的大褂,看来是刚结束演出,从后院直接过来了,连衣服也没换。
“师傅,我一口气说了两段单口,一个多小时,还挺过瘾的。”
林总斟一杯茶给小侯,小侯一口喝下去。
“多实践,有好处。观众的反应咋样?”关老师问。
“怎么说呢,听的还行,但是传统段子节奏慢,我在台上观察,还是不抓人儿,下面的观众不是很爱听。哎,咋办呀。师傅,。。。我也看过脱口秀,老是这样下去,我们真的比不过脱口秀。”小侯说。
关老师对此表达看法:“脱口秀在表演上不用搞铺垫,相声有一个三翻四抖的铺垫过程,喜欢快节奏的观众来说,就嫌慢。这还不算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相声作品最后抖出来的包袱笑料不够火爆。”
王雪峰搭话:“没错,感觉不带劲儿。”
关老师:“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是。。脱口秀像喝西瓜汁,相声就像吃西瓜,观众不喜欢吃西瓜不只是因为西瓜汁好喝,也是因为每次切西瓜发现都是生的。现在很多相声的水平就像生西瓜一样,又麻烦又不好吃,不是观众不喜欢,是你的瓜不熟。别赖观众,要找自己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