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初中课本里记得还有那么一篇文,还比较清楚得记得是周树人的《呐喊》里有写“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大抵是我不太开窍儿,至今都未能领略其精华。
大学是不用骑车的。掐指算来,光是中学骑车已骑了五六年,风风雨雨;踩着路,溅起岁月涟漪。放我写几篇论文估计也是不够写的。
慢性子的我却很喜欢这速度,可快可慢,不必管时间的催促,自己骑自己的,我倒愿意怎么骑就怎么骑:巷子里和老爷子的三轮车一起溜达地骑,前者呼后者应,说到高潮还指指点点,吹起来都能说到祖辈还是个什么鸟门的王爷……于是乎,我对天南地北的老事儿就是这些人描绘出来的;更值得一说的,而有格调的,便是高中放学后的夕阳下,甩开一切包袱,陪心爱的人慢慢推着车走,肩并肩倾头相依,不自意地聊聊心情,递送巧克力棒,一言一语心绪欢腾地狠,路口临别的一个拥抱能解脱我全身的疲惫和麻木;若是烦心,那大致便的上学路看到逆行不顺眼的摩托,亦或闯红灯的电动车,我还能撸起袖子狠命地追他个两公里!不问为什么,老子就是俩字——乐意。若是遇到那随手就瞎按喇叭个不停的竖子,我牛脾气上来还就愈是不走,回过头就瞪着他眼睛,奈之我何?
老路走过三条,纵贯城南城北,按区来分,便是崇文区,后来合并成东城罢了。那八九公里的路从没有什么斗折蛇行的岔道歪口,也没有天津那一玩就迷路的迷宫巷。这一路稍稍留心,便能赏尽北京繁荣和富庶,景点已经变得稀松平常。
这时不知道那些文质彬彬搞艺术的会不会在这里弹下烟灰,沉默数秒吐出口烟圈,含蓄道一句:“这——就是城市美。”
我是不大懂大师的由来。
这路,我是压过不下千遍,实话实说的讲,走在上面,都能嗅到风里记录着岁月的痕迹;飘飘然,遮掩不过春花秋月里,我们的美。和开头那句话一样,我什么都领略不出来,如果觉得迷茫了,那就一个人到老路上走走吧。不要听什么摇滚,一个单车,摇摇晃晃也好,轻轻略过一片净土。
会发现,原来啊……人,是越读越薄,路是愈走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