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鉴定出来古剑并非卢俊义的佩剑,那封先生倒也还算豁达,并未因为东西打了眼而感到特别沮丧。
“真是可惜了,本来还以为这剑能够赚一把呢,看样子是要赔了。”
那封先生耸了耸肩,目光有些可惜地看了他那把古剑一眼。
庄向阳听到这话,忍不住笑道:“这话倒也未必,虽然不知道这佩剑的主人是谁,但是这剑确实是北宋的东西,再加上那玉麒麟跟南宋的历史颇有些渊源,如果真要估价的话,我觉得你这剑还能赚上一点,肯定不会亏就是了。”
封先生闻言一愣,随即就点头笑道:“您说得对,这剑不是赝品,而且来历又特殊,三十万也值了。”
古剑的事情解决了,庄向阳的目光这才转到霍思宁的身上,有些好奇地问道:“你怎么会在这儿?今天不上课吗?”
霍思宁笑道:“就是碰巧遇到了两朋友,听他们说唐老板这儿有好东西,所以就跟他们来这儿凑凑热闹。”
正巧这个时候,霍思宁之前买灯架的时候负责接应的那个伙计从内堂走了出来:“霍小姐,东西已经打包好了,现在就要放到您那车里去吗?”
庄向阳闻言顿时好奇:“你又淘到什么好东西了?”
说着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伙计抱着的两个纸盒子上。
那边唐骏也是眼皮一跳,先前他不知道这姑娘是谁也就罢了,现在知道这位就是魔都的神秘霍,顿时就有些紧张起来。
这位听说可是圈子里的捡漏大王,鉴定水平这么高,该不会真在我这店里捡了什么大漏吧?
“其实没什么,我就是正巧看到了唐老板店里一对古灯架造型很漂亮,正巧我那家里缺一对这个东西,我就顺手买了,花了我九十万呢,这价钱可不便宜。”
霍思宁并不想解释太多,人多眼杂,而且她目前为止的确还没搞明白那灯架里面的画是什么情况,不过她心底里对这灯架还是挺满意的,不管那古画有没有问题,这对灯架光看材质和造型就能看出是件不错的宝贝了。
见霍思宁不愿意解释,庄向阳也不好继续追问。
旁边唐骏一听霍思宁说九十万,就知道她买的是哪一对灯架了,忍不住笑道:“那对灯架的确是好东西呢,明初期的黄花梨四合灯架,保存很完整,灯罩也是原配,像这样的纸制品最是难保存的,流传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品相,已经是非常难得了。霍小姐果然是好眼光!”
霍思宁笑了笑,未置可否,只是看向唐骏,笑问道:“您就是廖大哥说的唐老板吧?”
唐骏闻言一愣,这才看向廖淞,有些诧异地问道:“你们……认识?”
廖淞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当然认识,霍小姐就是跟我一块儿来的,你废话也别多说了,我们大老远赶过来,还在下面等了这么久,可不是来跟你唠嗑的,东西呢?”
听到廖淞这话,唐骏脸色一变,目光朝着四周看了一眼。
虽然廖淞没有提到“国宝金匮直万”这几个字,但是唐骏还是下意识地警惕起来。
廖淞见到唐骏这表情,也知道他说漏了嘴,急忙闭上嘴不敢再提“国宝金匮”这几个字。
“东西在我家里放着呢,谢教授和庄教授也是为这事儿来的,现在人都到齐了,不如几位跟我移驾到我那破宅子里坐坐?”唐骏笑着说道。
几个人都没有异议,当然是跟着唐骏往店外走,对于那钱教授,谁都没有再去追究了。
一路开车到了唐骏那老宅子,唐骏直接就进了书房,将一个精致的楠木盒子走了出来。
“这东西,普天之下也没几个人上手看过实物,恐怕见过真东西的,也就是庄教授您了。”
唐骏拿着东西走了出来,就忍不住笑道。
这话倒是不假,庄向阳是从华夏历史博物馆出来的,曾经在历史博物馆当过好几年的副馆长,对于“国宝金匮直万”自然不陌生。
这也是为什么当谢道远跟他提到有人手里收到了两枚“国宝金匮直万”的时候,他会如此迫不及待甚至直接丢下工作就赶来魔都的原因。
庄向阳对唐骏手中的这两枚金钥匙,非常重视。
接过唐骏递过来的盒子,庄向阳的面色终于变得严肃凝重起来,他将盒子打开,周围包括谢道远霍思宁在内的四个人,都齐刷刷地凑了上来。
盒子里有两个真空的塑料透明盒子,分别密封着一枚上圆下方的古钱币,正是国宝金匮直万。
透过塑料盒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枚国宝金匮直万很明显是生坑出来的,不过敢坑锈薄,这钱币上还透着铜光,钱币造型奇特,上半部分为方孔圆形,下半部分则有两条竖楞的长方形,上下两部分连接的部位像是个短脖儿。
这钱币倒确实是和霍思宁在书里看到的关于“国宝金匮直万”的外形特征描写完全一致,就连方孔圆形上面旋读的篆书“国宝金匮”和长方形上竖读的篆书“直万”几个字都别无二致。
看到这钱币,谢道远和庄向阳两人都齐齐傻眼了。
很显然,这两人都料不到这钱币竟然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全出乎了他们的预想。
盯着这钱币看了老半晌,庄向阳才开口道:
“其实,关于国宝金匮直万,国内对这枚钱币的猜测和争议,从来都没有断过。”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枚孤品,后来却又有了不同的说法。我在华夏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时候,曾看过关于这个钱币的卷宗,清代之前,就没有出土过完整的国宝金匮直万,道光的时候,曾经出土过几枚上半部分的方孔圆形,结果被当成了汉魏六朝的泉品。”
“后来到了1921年,才出土了第一枚完整的国宝金匮直万,结果又被一个英格兰人买走了。这枚钱币曾经还在魔都外滩展览过,这事儿当年的魔都报纸还报道过,标题就叫做《记新莽第一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