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正文第332章朱元璋的心思合浦县。
朱标想起李进之前所说的话,到现在仍旧觉得有些震撼。
李进提出来改土归流之后,朱标十分重视,他认为这个政策,完全可以平定西南地区的土司之患。
为此,朱标甚至还向朱元璋写了奏疏,上报了此事。
只是朱标认为西南土司尽是蛮夷,应当使用圣贤之道来教化,因此朱标打算从全国各地招募读书人,来充当西南土人的流官。
不过李进,却是提出了反对意见。
李进认为,流官最合适的人选,不是读书人,而是那些原本生活在底层的土人。
朱标却嫌弃这些土人,毕竟他们连汉字都不认识,如何有资格担任官职?
李进却告诉朱标,如今改土归流刚刚施行,最重要的不是治理好土司,而是先把流官的制度给定下来。
这些土人本来就是土司的底层,没有根基,易于操控,而且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可以跟土司的所有人打好交道。
并且最重要的是,能够给当地的土人们一个好的榜样,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忠于大明,那他们也有机会成为流官。
至于汉字的问题,完全可以配备一个副官,找一个懂汉字的当地汉人,两人相互协作,不需要他们作出多大的贡献,只要能将改土归流的前三年,平静度过。
那么改土归流的政策,就会逐渐在西南深入人心,才能彻底改变这些土人的思想观念,如此方可改土归流之法才算大成。
朱标被李进说服,他从自己招募的土人大军之中,抽调了一千多名忠实可靠的土人。
这些人虽然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对当地都是十分熟悉,他们出身于土人最底层,也知道最底层的土人需要的是什么。
也正因为如此,合浦县的三十万土人改土归流,变得十分顺利,虽然偶有争斗,但是在这些土人的帮助下,朱标很快就平息了这些土人的骚乱。
直到李进南下安南,朱标仍旧是孜孜不倦的在处理改土归流的事情,直到收到了朱棣的来信。
对于朱棣占领河内,朱标没有丝毫意外,毕竟上一次的倭岛之战,已经足够证明大明海军的强大。
远征上千公里,都能亡其国,灭其种,更别说安南就在大明的眼皮子底下,在大明强大海军的协助下,安南对于大明相当于完全不设防。
看到朱棣邀请自己前去河内商讨占据安南的事情,朱标思忖了片刻,最终决定还是将此事,全权交给李进来处理。
现在合浦县这边的改土归流已经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朱标不想这个时候离开,而且对于安南的划分,朱标朱棣还有李进蓝玉等人,早就已经商量过了。
一切都按照之前的设想进行即可,他认为安南虽好,却没有大明西南土司那么重要,因此朱标写了一封回信,托付李进专职负责此事。
然后朱标又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奏书,将安南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都给说了一遍。
不过在奏疏中,朱标并没有写上在开战之前,李进就打算将安南王族给屠戮殆尽。
只是向朱元璋讲述,安南王族被叛军所杀,安南国君也被安南的宰相胡季氂给烧死,安南没有了合适的继承人,请求将安南并入大明的管辖范围。
两封信被朱标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送出去。
应天,上书房中。
自从上一次得知李进率军十万,攻入安南之后,朱元璋总感觉最近有些心神不宁。
虽说锦衣卫的说法,是因为安南国之中出现了叛乱,而且是自己的表儿下令出兵,但是朱元璋总觉得李进的目的没有这么简单。
这几日朱元璋处理奏折,总是会将刘伯温叫到跟前,若有若无的提一句安南的事情。
朱元璋希望刘伯温帮自己分析分析,安南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毕竟安南那地方瘴气横行,明军到底能不能适应安南的气候,这全都是未知数。
如果真的在安南死伤惨重,朱元璋恐怕更加坐卧不安。
刘伯温虽然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但是刘伯温却不愿意多说,上一次替李进求情,已经惹得朱元璋不快,若是再触霉头,恐怕朱元璋就要动怒了。
朱元璋本来是想让刘伯温来给自己排忧解难的,但是看到刘伯温老神在在的样子,却发现心里面更堵了。
“伯温啊,你别老是杵在那里一动不动,咱叫你过来,不是让你来站岗的。”
朱元璋眼看着刘伯温眼观鼻,鼻观口的样子,忍不住抱怨道:
“难道你不知道咱为啥叫你过来吗?”
刘伯温垂眸凝立,摇头说道:
“启禀上位,臣的确不知!”
“好好好,非要咱说出来是吧?”
朱元璋见刘伯温就是不开口,干脆也不装了,直接说道:
“实话跟你说,李进掌握十万大军,还有数万海军陆战队在安南,咱不放心。”
“咱想要下旨,调李进和傅友德回来,你给咱出出主意!”
刘伯温本来不想参与此事,因为他知道此时此刻,其实撤兵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安南,要不就不要出兵,一旦出兵就没有回头箭,毕竟大明权威想要维持,就必须要保证强大的战力。
如果十万大军远征安南,却连安南都没有拿下,这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
可是这些刘伯温能说吗?不能!
因为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十万大军如果握在傅友德的手上,其实也不算是什么大事。
因为傅友德是朱元璋的老弟兄,朱元璋知道傅友德性子,绝不可能背叛自己。
而且即便傅友德背叛自己,朱元璋也不怕,毕竟傅友德打仗再厉害,也不可能是朱元璋的对手。
可是李进却不一样。
李进此人刘伯温看不透,刘伯温相信朱元璋也看不透此子,要不然也不会如此忌惮李进。
趁着李进犯错,直接把李进的根基连根拔起,甚至就连李进的万贯家财,也全部罚没。
可李进的能力,却不仅仅是财富能衡量的,当初横扫四海,覆灭倭岛的大军,有一半是李进训练出来的。
他研制的火铳和火炮,更是骇人听闻,吓得当时朱元璋差点调兵,平了上沪县。
就是这么一个人,现在又手握着十万大军,而朱元璋又刚刚偷了他的家,这让朱元璋怎么可能安的下心?
看着朱元璋盯着自己的眼神,刘伯温心中轻叹一声,还是说道:
“上位,太子殿下既然如此信任李进,让他出兵,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是没有出兵之前,或许能将李进给召回来,可如今已经杀入安南,就不能如此轻易的撤军。”
“宝剑不可轻易出鞘,出鞘就必须见血,而大明的军队,就是宝剑。”
刘伯温苦口婆心,想要劝朱元璋回心转意,但是朱元璋却是冷冰冰的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安南瘴气丛生,蛮荒之地,极其容易产生瘟疫。”
“如果十万大军沾染瘟疫,这个责任谁能担得起?”
“难道你忘了从安南返回的锦衣卫吗?去了这么多人,结果只有一个人活着回来了,这种瘟瘴之地,多呆一天就多一份危险!”
朱元璋嘴上都是对大军的担忧,可是心中所想,刘伯温却是一清二楚。
只是朱元璋如此说,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要的无外乎是让刘伯温表态罢了。
毕竟日后若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还有刘伯温可以背锅。
只是刘伯温虽然惧怕朱元璋发怒,可是他心中却有一股书生意气,即便他能揣摩朱元璋的心意,可是他却不愿意随波逐流。
即便朱元璋的目光逐渐变得阴沉,但是刘伯温却依旧是一言不发,没有再说一句话。
“哼,好,好的很!”
眼见刘伯温油盐不进,朱元璋冷哼一声,而后说道:
“你以为你不说,咱就不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了吗?”
“既然你不愿意说,咱也不逼你,你去把李善长给叫来吧,咱有事要吩咐他!”
朱元璋自讨没趣,打算直接找李善长,通过中书省拟旨,召回李进。
不管怎么样,朱元璋不愿意让李进执掌兵权,即便日后要再次征讨安南,朱元璋可以任命蓝玉前去,而不是让一个钦州知府,担任这征南大将军之职。
刘伯温闻听此言,轻舒了口气,正要转身离开,却见到毛骧神色匆忙的走了进来。
“皇上,从钦州发来的八百里加急密奏!!”
此言一出,顿时把朱元璋和刘伯温给吓了一跳。
此时应该正值李进南征安南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居然有八百里急奏,难道是安南那里出了什么大事?
朱元璋想到之前锦衣卫的话,脸色逐渐沉了下去,难道是因为十万大军沾染了瘟疫,死伤惨重?
“把奏折立刻拿上来!”
朱元璋的语气急切,迫不及待的拿过奏折,而后细细品读起来。
等到朱元璋看了一半之后,整个人的脸色变得晦涩难明,甚至就连眼神也不断变化,看得刘伯温心惊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