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此乃天之道!
诸葛亮诧异道:“这岂非是全民皆兵?”
“便是如此。”
诸葛亮的眼神更加明亮,他没有想到这世间居然还有这样的制度。
的确很有意思,非常有意思!
如此想来,诸葛亮更加觉得李衡在成都对世家的打击是及时雨。
这个行为和即将推行的均田制、府兵制串连起来了。
“目前的情况如何?”诸葛亮话锋一转。
“目前有一百多家已经交出田地和部曲,算上之前打击的那些,朝廷在编人数增加了三十万,这是我在成都时候看到的,我离开成都到江州,再从江州转到关中,这段时间总共增加的人数应该已经到六十万了。”
“好!如此一来,今年我们在江州便能囤积十万大军!”
“今年一定能完成,只是这均田制和府兵制,还需要丞相您来决策。”
“如此利国利民之策,我焉有反对的道理!”诸葛亮欢喜异常,他突然感慨起来,“济安,自从你来到我身边,我感觉许多事情顺了起来。”
李衡心中感慨,他想起原本那个时空,心中泛起一阵悲凉。
看了看丞相发白的双鬓,憔悴的面容,却依然还有一双明亮而纯正的眼睛。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李衡记得穿越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评价诸葛武侯,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朋友,你会很欢喜。
如果伱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父亲,你会很欢喜。
如果你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上司,你会很欢喜。
如果你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下属,你会更加欢喜。
如果你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丈夫,你也会很欢喜。
无论是弟弟,还是兄长,你都会很欢喜。
李衡心中又是一阵感慨。
这个男人在严格执行着律法,但对待周围的人,只要不牵涉到律法,都很宽容,唯独对自己最苛刻。
“丞相,您平日也要多加注意身体,我们往后的路还很长,希望有朝一日,我能与丞相一起还于旧都,去洛河之畔,煮一壶酒。”
“好好好,这件事我听济安的。”诸葛亮笑道,“说说荆州一事吧。”
“前年我已经安排人在江州秘密造船,我们造的船恐怕没有孙吴的好,短短数年,想要超越不切实际,但也不一样非要逼孙吴好,只要我军能顺江下江陵,便是陆战。”
“若是如此,恐怕没有退路。”
“不需要有退路,因为上岸之后,就是我们的阵地。”
“你是想利用工兵营强大的建筑力,在岸边修建城防,划地为城,如此便进退有度?”
李衡道:“不仅如此,还要动如雷霆,攻则必克城池,守则粮食满城。”
“如何做到动如雷霆,攻则必克?”
这事嘴上说自然豪情万丈,但打仗不是只靠一张嘴。
“我已经研制出一种新的投石机,机发则城墙崩塌。”
“当真?”
“下官怎敢欺骗丞相?”
诸葛亮立刻更加激动,问道:“在何处?”
“图纸我带来了,但投石机尚在江州。”
“如此说来,江陵城短时间内必破?”
李衡道:“是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武器一旦问世,孙吴和曹魏必然能学过去,它的结构并不复杂,届时战争方式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所以关中谨慎使用,先夺荆州,以雷霆之势夺最薄弱之处,我们现在也不缺兵了。”诸葛亮道,“只是粮食终究有限。”
“不需要太多粮食,南郡就是我们的粮仓。”
“你打算抢?”诸葛亮道,“抢百姓之粮不可取,那样会造成我军离心离德,百姓偏向孙吴,我军便是孤军深入,四面为敌了。”
“不不,自然不抢百姓之粮,我军乃仁义之师,王师东出,焉有抢百姓之理,自然是将均田制的理念快速推行到南郡,告诉百姓,应该耕者有其田!有百姓的支持,何愁王业不兴?”
诸葛亮微微一怔,随即大笑起来:“好一个耕者有其田,好一个百姓的支持,说得好!说得好!”
“此乃天道也!”李衡继续说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军奉行天之道,人心所向,王师下江陵,万众齐归心!”
“甚好!甚好!如此一来,关中可行?”
“自然可行!不过,关中之兵,依然是世兵,若突然转变府兵,恐有不适,下官以为,可以先在益州推行,待我军东出拿下江陵,府兵制有了成效,所有人都认可了,关中再推行,军心不至于不适。”
“好,如你所言。”诸葛亮道,“有一点我要提醒你,攻江陵之后,要防止北线的曹魏。”
“下官知道了。”
“济安,荆州就交给你了。”诸葛亮拍了拍李衡的肩膀。
“丞相放心,江州步人甲今年可以增加到一万副,我一定拿回荆州。另外,我三日后打算在斜谷口见一个人。”
“谁?”
“杜预,他已经接受了我们的钱币。”
四月二十四日傍晚,京兆杜陵县。
杜预躺在后院的竹椅上看书,杜令急匆匆赶来:“郎君,您的信。”
“谁?”
“没说是谁,就说您看到字迹就知道了。”
杜预疑惑地打开信一看,顿时跳了起来:“来关中了!”
“谁?”
“别问,收拾一下,我明日去斜谷口,行踪保密。”
“现在刘许派人监视咱们,恐怕……”
“你想办法,这个人我必须去见!”
“喏。”
四月二十五日一大早,杜预起床,穿了一身粗布麻衣的衣服,假扮成下人,一路离开了杜陵县。
等到四月二十六日傍晚的时候,杜预到了斜谷口的自贸邑。
自贸邑人多而混杂,并且没有宵禁,天快黑的时候,路上还有许多人。
杜预到之后,就接到人的消息,七转八转之下,终于在一处很偏僻的小屋子里,见到了李衡。
最后的夕阳透过门缝,洒落到屋内,李衡坐在那里,脸上带着微笑:“杜郎君,好久不见了。”
杜预愣了一下,疾步走上去,随即发现自己有些失态,才顿住,作揖道:“好久不见了。”
“坐下说话。”
杜预落座:“怎么有空来关中了?”
“专程来见你的。”
“见我?”
“是的。”
“我一介浅薄书生,怎劳烦大将军亲自来见我?”杜预哈哈笑道。
“我铸的钱,用得可还习惯?”
“还可以。”
“我听说,京兆物价已经涨起来了?”
“你既然知道,又何必再问,现在京兆不少百姓都想逃离,郭淮却派兵封锁了各个要道。”杜预话语中带着一丝悲凉,“你这一招太狠了,我相信,下个月洛阳就会头疼起来,如果不想办法,京兆民生被摧毁,魏廷根本无法支撑数十万兵力在这里与你们对峙。”
李衡说道:“我猜,下个月曹叡就会召集群臣,最后曹魏上下口头达成一致,禁止蜀钱,必要的时候,废除一些钱币。”
“这种事,曹丕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做过,不足为奇,所以你的钱币策略,长久不了。”
“不,会长久的。”
“你认为能在魏国长久?”
“你能用火煮干一壶水,但你能用火煮干一条江么?”
“你的意思是,你的蜀钱,就是那一条江?”
“不,是一片海。”
“凭什么这么说?”
“因为人心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但曹魏的上层尝试过新盐,他们能回去吃旧盐吗?”李衡的语气很平静,“也许你会说可以,但那只是一少部分,那一少部分对我来说,可有可无,我要的是大多数,大多数能汇聚成海。”
杜预沉默下来,他发现每一次跟李衡说话的时候,思维很快就被李衡牵引过去,反驳的话,也快速被堵死。
他想了想,才问道:“难道大将军认为,蜀钱能摧毁魏国?”
“不能,但能削弱魏国。”
“如何削弱?”
“新盐掌握在我手里,当世家接受了蜀钱,民众被迫接受蜀钱,当天下都认可了蜀钱,钱源源不断从魏国流入到我这里,有了钱,杜郎君认为能做哪些事呢?”
“还得有人!”
“所以我来了。”
“你来了?”
李衡看着杜预,说道:“是的,我来见你来了。”
“你是想让我去益州?”
“以前我只是陈仓县的一个县令,无法邀请你,现在我是大将军,只要你愿意,大将军府长史的位置随时留给你。”
“预年不过十六,且并无为官经验,何德何能。”
“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呀,我诚心邀请你。”
“大将军难道忘了,我父亲是魏廷高官。”
“现在赋闲在家。”
“但魏廷对他有恩。”
“只有辛毗器重他,据我所知,辛毗已经在去年过世,所以你父亲名义上是称病还乡,实际上是被人诬陷,被迫辞官。”
杜预问道:“大将军就是来嘲讽我的?”
“我是来看看我的朋友,然后邀请我的朋友。”
杜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很认真地说道:“李济安啊李济安,我承认你是个人才,但你觉得如此,便能让我京兆杜家心甘情愿去跟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