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渭纶想骂人!
他真没想到,躲得这么隐蔽,还是会躺枪!
怪也只能怪前面那几个修撰太废物了,他们这么多年升不上去是有理由的。
给你们机会也不中用啊!
......
等皇帝看到第五个侍经筵官时还有点意外,这六首状元怎么站到最后去了,不过看到是吕渭纶,他心中还是又燃起一点希望的。
“吕卿,你说。”
吕渭纶之前大脑之中就迅速的思考过,他真是要感谢原主,不愧是货真价实的状元,那书籍的阅读量非一般人能及。
他只用将这些知识用逻辑给穿插起来,再加上点自己现代了解的皮毛,那就将是一副完美的答卷了!
众目睽睽之下,吕渭纶开口了!
“陛下,微臣以为,若是应对干旱可分为三个方面来说。”
他刚说出这句话,申时行身为座师,心里那块石头就落下了,这句话一出,至少就要比前面几个人说的强些。
翰林大学士陈燈听了以后,依旧十分淡定,仿佛翰林院的下属跟他没关系似的。
吕渭纶继续说,“其一,在旱灾还未来临之时,臣以为当实行灾前预防,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这是说灾前要储备粮食,用的其实就是重农以防灾的思想。
这也是古代非常常见的一种防旱措施了,但吕渭纶此处是根据西汉政治家晁错作的《论贵粟疏》来说的。
接着,他又补充,“同时,为了防范干旱,还应做到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
这里说的意思就是除了粮食储备外,也应重视兴修水利、完善农业灌溉体系。
......
说到这里,皇帝已经是微微点头了,同时面部表情也有所缓和。
这一细微的动作也被一旁服侍的小太监张鲸所注意到。
殿中跪着的黄修撰听了以后只觉得,“说这些,有嘴就行,要不是我太紧张了,哪里轮得到你个小子出头......”
这种想法也同时出现在张懋修的脑子里。
......
吕渭纶缓了口气,接着道,“其二,当旱灾控制不住真的来临之时,便是四个字,赈济救灾!”
“这些具体其实可依照《周礼·地官·大司徒》说的“荒政十二条”,即发放救济、轻徭薄赋、缓刑、开放山泽、停收商税、减少礼仪性活动、敬鬼神、除盗贼......”
“另,若是有特殊状况,似北魏太和十一年的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就可采用刚才如张编修说的移民就食。”
......
“其三,当旱灾过去后,我们应当积极反思,保护植被,改良作物,改进农耕技术以防下次旱灾到来之时产生大量流民。”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保护林木是一种可行方式。”
“另出现干旱的地区在种植时可采用耐旱耐风之农物......”
“开源节流......”
......
等吕渭纶说完之后,又补充了一句,“此皆需要朝廷做,或有些需要引导百姓去做。”
这才算是彻底回答完毕。
到了这时,小皇帝已然震惊,他耳边回想起刚才吕渭纶所说,觉得甚有道理,从旱灾之前到旱灾以后的所有情况考虑的十分周全。
若是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吕渭纶是工部的人嘞!
原本他就想随便一问,只是因为其他人答的一团糟,才持续发问,却没想到能问出来一个治旱的天才!
他觉得让吕渭纶呆在翰林院有些亏了,倒不如让他去工部或者去地方上......
朱翊钧眨了眨眼,又问起吕渭纶,“吕卿,你刚刚说的开源......节流,再解释一次。”
于是吕渭纶再次详细的说了一遍。
皇帝复问向工部尚书,“他说的这些,可行?”
工部尚书也是跟皇帝一样的想法,他想把吕渭纶挖过来!让他来工部干!
因此不吝夸赞,“陛下,吕修撰说的都有道理,必是可行之策!这开源节流中关于他说的喷灌滴灌,臣以为若是实施下来,可保我大明下次旱灾时饥损失减少一半以上!”
“不仅如此,用了这方法,使农物增长也是必然的!”
听了“专家”的话,皇帝笑了,但他却不想罢休,总觉得吕渭纶还有可挖掘的地方,于是再问道,“吕卿,我大明江南地区往往入夏就有涝灾,这又何解?”
这......
吕渭纶暗道,“我可是文科生,这些能难倒我?”
“以堤防加高加固和分蓄洪建设为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
“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造林。”
“中游河段“截湾取直”,疏浚河道。”
......
......
十分钟过后,文华殿内众人听了吕渭纶的措施后皆是震惊无比,他一个学四书五经的科考学子,如何也能懂得这些?
就连工部尚书也是甘拜下风,据他说,吕渭纶提出的一些方法策略虽闻所未闻,但他都觉得行之有效,比现在采用的要好得多!
......
神宗在御座上大喜。
“哈哈哈哈!”
“朕今日高兴!冯大伴!”
冯保赶忙凑了过去,“老臣在!”
“赐吕卿飞鱼服!”
台下众大臣顿时炸了,由原来的肃静转变为窃窃私语。
“啊?”
“如何能这样赏赐?”
“这......万岁也太胡闹了!”
“这不是乱了套吗?”
......
吕渭纶自己都惊住了,飞鱼服只有皇帝最亲信的宠臣才能得到赏赐。
飞鱼可不是普通的鱼,而是一种龙首有翼的鱼尾形神兽,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动物。在明朝,飞鱼服是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二品!
可吕渭纶现在才是个从六品的翰林修撰,这样一来实在有些不妥。
......
......
礼部尚书潘晟率先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