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播种的日子即将过去,苏云瑶迅速从空间里拿出了一些水稻种子,希望先让闷气的效果发芽,然后再育苗。
只是看着苏云瑶种苗,就算李松没有在地里种过,他也知道种子是直接撒在地里的,然后让它们开始生根发芽成长成熟。
然而,苏云瑶独特的种植方法,确实让包括南宫寒在内的李松看起来很高贵。
因为,这种粮食收成每天都关系到国计民生。
他知道两千年后的苏云尧。那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界。即使是种田,一两个人就能种一百多亩,收成也是很大的。
两千多年后,苏云天的这种行为,大概是对人类的一种有效的修炼。
李松盯着布袋里发芽的种子看了两三天,疑惑而好奇地问:“林老师,这些发芽的种子是这样散落在田地里的吗?”
苏云瑶摇着头说:“不。我们要种秧苗!”
“提高幼苗?”李松既惊讶又好奇,问道:“什么是种苗栽培?”怎么种苗?”
他们从未听说过养苗。
南宫寒也低声问道:“云瑶姑娘,种完苗怎么办?”
“移植稻秧!”
“什么是移植呀?”
听到南宫寒关于种植水稻的问题,苏云耀微微皱起了眉头。她问道:“你连种稻插秧都不知道。你的稻子长得怎么样?”
不要怪苏云瑶不知道,因为她没有询问或者让小v去询问。她认为这里的人们也是最早种植和移植秧苗的人。
现在听着南宫寒和李松有些急迫的声音,她发现了问题。
和其他普通士兵一样,南宫寒在戍边时种地。
他严肃地回答说:“我们播种,直接在地里用干种子,然后等待它生长和收获。我们从来没听你说要长出有效的闷芽,育苗移栽。”
李松认真地听着,不打断。
虽然他不知道苏云耀是怎么知道种苗移栽的,他们甚至老百姓都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尝试过,但他选择了盲目地相信苏云耀。
相信苏云瑶,这孩子。
苏云耀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像你说的那样直接把种子撒在地里,不仅消耗种子,而且产量也很低?”
南宫寒恳切地回答说:“一亩田,至少要一、两石种,收成也不过三、五石种。这还是根据丰收年的高产量而定的。如果碰上不好的年份,可能只会收到两到三块石头。”
也就是说,农民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一亩地只能收获二到四石粮食,然后再除去各种杂税,这样自己的粮食就可以留下了,也就是一到两石左右。
这就是说,农民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的活,除了交税外,连饭都吃不上了。
苏云瑶微微诧异道,“这么少?”
这里一石是106斤。种植100多斤,每亩收成300至500斤。除去种子后,也就是二四百斤。我指望它了。这是非常小的。
在现代,一亩地至少可以1000斤,如云南苏乡,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
听到苏云耀这么说,南宫寒和李松都很惊讶。
南宫寒压抑着自己的冲动和激动。他低声问道:“你丫头是什么意思?”一亩的产量应该是多少呢?”
“七到八石!”苏运耀用洪亮而有力的声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