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生于一七三七年,是大英帝国的一位伯爵,曾经多次代表大英帝国到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任职,马戛尔尼曾经在加勒比岛国担任总督,也曾经在印度的马德拉斯任总督,后来在一七九二年出使中国,这次出使给马戛尔尼留下了深刻印象,马戛尔尼和乾隆的见面也让马戛尔尼终生难忘。
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以祝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马戛尔尼在朝廷避暑的热河行宫中参见了清朝当时的皇帝乾隆皇帝,被允许觐见乾隆的有马戛尔尼勋爵,他的副手乔治.斯当东爵士,他的翻译李神父,还有托马斯.斯当东,也就是十二岁的见习侍童,乔治爵士的儿子。
一个内侍为他引路,马戛尔尼用双手把一只装着乔治三世国书的精致的金匣高举额前,交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交给马戛尔尼一根由硬玉雕制成的白色令牌作为对乔治国王的馈赠;又给了大使本人另一根玉石节杖。马戛尔尼与见习侍童倒退着走下来,乔治爵士由他的儿子陪同给乾隆行了屈膝礼,皇帝同样赐与他一块雕刻过的宝石。
乾隆听说见习侍童会讲中文,便解下挂在腰间的黄色丝织荷包,将它赐给孩子,表示希望听他说话。托马斯自如地向君主表示他从尊贵的乾隆手中接受馈赠时的感激之情。乾隆显得很高兴,在这场见面中英国使者滔滔不绝的说出自己出使中国,希望与中国如何如何的想法,而乾隆一直默不作声,彷佛是一个哑巴,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文明强大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骄傲着,将对方当做是蛮夷之人,双方明显的沟通不畅,简直就是鸡同鸭讲。
通过马戛尔尼和乾隆的趣事可以看出在当时中西方之间的文化是相当不同的,东西方之间的第一次交流是困难的。
马戛尔尼是英国的使者,他是前往中国来给大清朝的乾隆皇帝祝寿的。十八世纪的欧洲有着许多关于中国的传说,比如东方遍地是黄金,欧洲人都十分向往和崇尚中国的生活。
当时的英国学者们认为英国要想更加强大就要向中国学习,就像大作家伏尔泰所说的,英国人应当是中国人的徒弟。欧洲人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因为儒家思想,中国整个国家都十分和睦亲善,百姓也十分淳朴团结。
马戛尔尼访华背景中英国方面的历史背景是到了十八世纪的后半叶,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大工业生产的产品膨胀,在中国的广州这一座通商口岸早就不能满足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需要。在乾隆二十五年的时侯,英国国王就答应了东印度公司的要求,派遣了一位使者,从英国出发来中国协商关于商业贸易的问题。
无奈的是这位使者在海上因为疾病去世,协商的问题也就耽误了,直到数年后,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而且中国的瓷器、茶叶在英国都十分受欢迎,英国才派遣马戛尔尼再次访华。在马戛尔尼使团离开英国之时,当时英国的内务部长叮嘱他说,一定要服从中国的礼仪,但不要损害了英国国家的利益。
十八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因为工业革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中英两国的贸易却是完全闭塞的,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已经不能满足英国的需求。到了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担任使者率领英国使团访问中国,马戛尔尼打着庆祝乾隆皇帝八十三岁生辰的旗号,为打开中国国门铺垫道路,这也是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
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达到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马戛尔尼访华期间,英国与清王朝高层谈判,争取英国在与清王朝的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并且积极拓宽中国市场,打开中国国门。其实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还包括马戛尔尼是一名间谍,刺探中国的相关情报,提前预估一下中国的综合国力,研究中国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强盛,为英国的下一步动作提供情报。
英国对马戛尔尼访华十分重视,进行了十分完善的准备。首先马戛尔尼就是一个经验十足的外交官,也是一位彻底的殖民主义者。马戛尔尼担任过英国在俄国的外交官,并且与俄国签订了对英国十分有利的条约。而且使团乘坐的军舰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是当时英国的顶尖船舰。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有着军事、政治和经济多种目的,也是英国殖民和经济扩张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大清,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这次出使可说是规格极高,先说两名使节,队长马戛尔尼在英国地位很高,贵族出身,堪称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在印度,加勒比群岛任总督,在英国被封为伯爵。
副使乔治.斯当东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在外交领域也是见多识广。再加五艘豪华战舰,随员七百多人。这些人里囊括了各种英国专家,哲学家、机械学家、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医生、画家等等。还装了六百箱礼物,价值一万三千英镑。
当时英国对中国最深刻的了解是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看到的,虽然这时的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在海洋上称霸欧洲,但对神秘的天朝还是很恭敬的,所以必须备足寿礼,毕竟马可波罗把中国描述的那么的繁华强大。大英帝国派出这么一支高质量的队伍来到中国,可见对中国的态度。
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毕竟是外国使节前来祝寿,大清直隶总督亲自迎接,送上大量礼物食品。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多,船上空间狭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
这个隆重的接待礼仪让英国人很是欣喜和满意,从心底赞叹这东方盛世,但接下来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
直隶总督送完物品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拿回家洗干净后腌在盐里。在天津登陆后,使团沿白河北上北京。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繁华大都市的景象,而是一片破旧的房屋与贫困消瘦的人们。财务总管巴洛写道:“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如果说一片贫困的景象让他们无法相信,那接下来社会上的专制环境更是让他们大失所望。登陆定海时,英国人对当地官员提出一个请求,找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航到天津。年迈的总兵大人一口答应,随即派人抓了一群人。
巴洛写道:“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
更让英国人开眼界的是,沿白河返程时,由于水位下降,船开不动,脾气大发的主事官员竟然命令手下的兵丁让船长和全体船员挨板子。那些可怜的家伙提供了船只、服了两天的苦役,这就是所得到的唯一奖励。《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是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充满尊重与和谐的,可眼前的事情一下子就粉碎了他们对大清的好感。
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就礼仪问题发生争执,马戛尔尼竟不愿意跪拜,在使团方面的坚持下,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他的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八十三岁的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使团,英国使团向中国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一百一十门炮舰模型。但这些东西天朝怎么看得上,大清地大物博,无需外国的任何东西,况且这些东西对于大清也没有用。
乾隆对英国送来的礼物毫无兴趣,但是使团里的一个十二岁的英国小男孩让他有了挺大兴趣。这个小孩虽然只有十二岁,但在来中国的路上,就他一个人学会了中文,这让乾隆很是高兴,让他走过来,奖励他摸摸自己的膝盖,这是极大的赏赐啊。
这位摸了龙膝的小男孩就是副队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由于学会了中文,小斯当东这次出使就对大清有很多的了解,也对大清本质看得很透彻的。英国议会讨论对大清发动战争的时候,小斯当东是最坚决赞成的一个。他说:“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能听懂炮火的语言。”
随后马戛尔尼就双方自由贸易方面向乾隆帝递交了一份合约,乾隆帝均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他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无奈使团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离开中国,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我们的这次出使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斯当东男爵说:“贫穷得令人惊讶,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会被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捡去吃,所见的大清军队军着也如同叫花子一般。”
历史所推崇的康乾盛世在马戛尔尼一行的所见所闻中,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盛,以后的被外国侵略者瓜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马戛尔尼的记载和历史书上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康乾盛世?
乔治.马戛尔尼在回国后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一百五十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