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川之战,印证了元昊平生唯一劲敌范仲淹带兵之道的正确。当范仲淹以五十二岁的老病之躯奔赴前线时,他并不同意韩琦的主动出击,而是坚守,用持久战消耗西夏的兵力。三次大战之中,唯有范仲淹驻地没有多少损失,战后范仲淹修书一封,寄给元昊,劝说元昊投降。
信摆明着是没有用的,但元昊记住了范仲淹先礼后兵的气度。范仲淹去世时,元昊在边境设坛祭祀,他们分属于交战的双方,有民族宿怨,无个人的私仇,敬重对手,也是一种英雄的美德。
战争铸就英雄,但也制造暴君。元昊在杀戮中长大,以征战为生,这扭曲了他的性格。他的舅舅卫慕山喜,是他祖父李继迁留下的重臣,舅舅暗中篡权,被元昊识破,元昊大开杀戒,把舅舅一家人抛进黄河溺死,又亲手毒死了母亲。他的一名妃子,也出自母亲家族,当时有孕在身,但是元昊连亲生骨肉也不惜顾,就地赐死。
凡是暴君的特质,元昊都具备了,比如贪恋美女,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党项男子的骨子里充满了对女性的依恋。元昊立国后,他的皇后是野利氏,野利家族权倾一时,不久有人向元昊诬告说,皇后的兄长要造反,元昊勃然大怒,杀了大舅子全家。
等到真相大白时,元昊后悔莫及,他骑着马,四处找寻野利家的幸存者、大舅子的遗孀没藏氏。然而对野利皇后来说,元昊的这次反省才是悲剧的真正开始,没藏氏是那样的年轻貌美,他一见之下,便据为己有。
没藏氏从此享有皇后都不曾有的待遇,行猎途中,元昊带着她;生孩子时,元昊亲自守护,为儿取名谅祚,但没藏氏的美貌,还是栓不住他。皇后所生的太子宁令哥大婚,元昊前去主持婚礼,谁知道元昊一见到美艳的新娘没移氏,立即走不了了。一场婚礼,竟然变成父夺子妻,朝野哗然大乱,但是元昊置舆论于不顾,废掉野利皇后,立没移氏为新皇后。
惊世骇俗之恋,成了元昊最后的疯狂,太子宁令哥不堪其辱,舅舅被杀、母亲被废、妻子被夺。恰在此时,没藏氏的哥哥觊觎国舅宝座已久,挑唆太子造反。一个夜晚,太子闯入元昊的禁宫,持刀割去父亲的鼻子,隔天早上,元昊因失血过多,结束了他的一生,随后没藏氏的哥哥以弒君之罪杀了太子。
那一年的冬天,西夏兴庆府的城头,一个女子爬着楼梯而上,怀抱着周岁的婴儿,他就是新君谅祚,太后没藏氏垂帘听政。元昊时代,终于在他自己的好美女之路中结束了。
早在宋太宗、真宗时期,已经有一些人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掌教书院时,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
庆历年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见,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
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的矛盾。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的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孩子,他两岁死了父亲,为了生活,母亲带他改嫁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穷,无钱供他读书,他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杂活,一边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
困了,他就用冷水洗洗脸,最使他感到困苦的就是每天的饭食,不要说可口的饭菜,连吃饱也不容易。每天他都煮好一盆粥,等待粥冷了凝固之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腌咸菜下肚。
有一天,一个同学来看望范仲淹,这个同学是官宦子弟,家中很富有,他看见范仲淹生活这样艰苦,心里很感动,回家后就向父亲讲了这件事,同学的父亲就叫人给范仲淹送去好饭好菜。过了几天,这个同学又来了,奇怪的是,送给范仲淹的饭菜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已经快要发霉了。
同学便责怪范仲淹说:“常言道,君子不吃小人送来的食物,你是不是看不起我啊?”
范仲淹赶紧表示谢意说:“不是我不感激令尊大人的厚意,而是我每天吃粥已经成习惯了,如果吃了你送来的好饭,贪图享受,怕以后就吃不下稀粥了。”这个同学听了深受感动,对范仲淹更加的钦佩了。
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苦读。靠着这种精神,他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九岁的时候,听说山东长山有座醴泉寺,寺里的长老很有学问,便一心想到那里去读书。后来经过母亲的同意,他终于来到醴泉寺,不过寺中僧多粥少,生活非常的困难。
一天晚上,范仲淹在月下读书,长老看见了,拿出一块面饼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专心的他竟然没有发现,等他起身的时候,这块面饼被衣袖扫落到地上,他弯腰拾起,把它放回原处。
尽管他的肚子饿得直叫,可是他咽了咽口水,又继续读起书来。忽然他听到一阵吱吱的叫声,一只老鼠叼起面饼钻到一棵紫荆树下。范仲淹好奇心起,他拿来铁锹去挖老鼠洞,掘开黄土后发现下面有一块石板,掀开石板,只见里面装满了亮闪闪的金元宝。
这是怎么回事,是谁放到这儿的?范仲淹忙着把石板盖好。他想:“我读我的书,怎能为金银所动?”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几十年。
后来范仲淹做了参知政事,有一天,一个和尚找到范仲淹,告诉他醴泉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长老派他来求助,以便重修寺院。想起当年的情景,范仲淹写了一张纸条,让和尚交给长老。上面写着:“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
长老根据范仲淹的纸条,从紫荆树下找到了那堆金元宝,重新修复了寺院,从此醴泉寺僧人一代又一代传下了范仲淹不取藏金并义赠金银的故事。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受到父亲的影响,个个喜文善画,富有才气,为一些豪门大户所羡慕,都想把女儿嫁给他家。范仲淹做了参知政事之后,上门为孩子提亲的更是接连不断。
有一天,有个人到他家为他的大儿子提亲,想把女儿嫁给范家,那人原以为宰相家里一定十分豪华,吃的、穿的也一定比一般人家好上几倍。可是进门一看,家里陈设十分简陋,既没有富丽堂皇的家具,也没有绫罗绸缎的服饰,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土布衣衫。
但那人心想:“范家吃穿这样俭朴,一定有不少积蓄,来日方长,和这样的人家成亲定有后福。再说范家孩子个个身体健壮,为人正派,以后肯定都是大有出息的。”想到这里,那提亲的人当即答应将女儿许给范家。
范家的大儿子纯佑准备成亲了,女方心想:“范家兄弟们多,家底厚实,结婚时应要点象样的衣物家具,如果结婚时不要,等过了门就不好张口了。”
而范仲淹了,他再三向儿子交待:“现在国家困难,老百姓也很穷,你结婚时不能添置昂贵的家具和华丽的衣服,一定要和普通人家一样,勤俭办婚事。”
不久,范仲淹听说儿媳妇不要什么昂贵家具、华美衣服了,但是要一顶绫罗做的蚊帐。范仲淹听了气愤地说:“我家素来节俭,钱财都用来帮助老百姓了,做什么绫罗帐子?”
后来女方提出,既然范家不肯做这样的帐子,我们家自己做一顶好了。
范仲淹听后,仍然不依。他说:“勤俭节约是我的家风,也是做人的美德,我家是不兴讲排场的。就是她家里带来了绫罗帐子,我也不许她挂,不能乱了我的家法。”
儿媳妇听说身为副宰相的范仲淹处事这样吝啬,担心过门后过窝囊日子,心里不免有些踌躇起来,不久却有一件事深深地感动了她。
有一次,范仲淹派遣他的大儿子纯佑去苏州买麦子,纯佑将买的麦子装到船上,往家里运,走到丹阳,遇到范仲淹的好友石曼卿正处在贫困之中,连饭也吃不饱。范纯佑随即把全部麦子救助了石曼卿,空着手回到家里。
然后他把事情的经过一一告诉了父亲范仲淹,父亲对儿子慷慨解囊济贫,感到十分满意,连声赞扬:“做得对!做得对!”